中银基金专栏:风险管理:投资天平的另一端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时间: 2014-06-30

  投资的目的是获得收益,而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风险总是如影随形。收益与风险就如同天平的两端,没有无风险的收益,而风险往往会用收益来补偿投资者。忽视风险的一端,只会使收益轰然坠地。曾有基金业大佬对投资做出精妙的阐释——投资的本质就是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获得收益。

  打开任何一份公募基金的公开宣传品,都能在其中的《风险提示函》里了解到基金投资运作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市场风险,基金自身的管理风险、技术风险和合规风险等。不同类型的基金产品可能遭遇特有的风险,如巨额赎回风险就是开放式基金所特有的风险。如果细究基金的投资对象,还可能存在更为细分的风险种类,如一些债券基金,可能就会承担信用评级不高的债券的信用风险。

  重重风险是否会让投资者裹足不前?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这是入门级的投资者都必须知晓的最基本常识。而优秀的资产管理机构都会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与流程,在风险与收益的天平上寻求平衡。以基金业最为成熟发达的美国为例,在完备的内部控制法律、法规体系基础上,各家基金公司都需建立起投资风险管理、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机制,用量化技术来计算并控制风险值,保证交易流程合规,交易记录正确,加强各环节、各部门的内部控制,严格监察和控制违规行为。这一套风险管理系统经过长期实践考验与完善,能有效地对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和技术风险做出反应并进行管理,值得国内公募基金行业借鉴。

  出色的风险管理可以让一家资管公司成为行业巨擘,贝莱德无疑是最成功的案例。贝莱德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劳伦斯·芬克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贝莱德是风险管理者。这是我们的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其联合创始人Bennett W Golub日前出席中国基金业协会2014年年会时发表演讲称,26年前建立贝莱德,风险管理是其基础也是发展业务的根本。26年后,管理着超过4万亿美元资产(数据截至2013年底)的贝莱德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1/4员工为专门的风险管理人员。全世界有大约17000名银行、保险公司、主权财富基金以及其他金融机构和交易员依赖贝莱德的风险管理模型和分析模型来指导投资,许多大型基金公司都要通过贝莱德来了解全球金融市场。

  Golub与中国基金业从业者分享了贝莱德风险管理的经验。他强调公司管理层应该重视风险管理,将其嵌入投资组合当中,并不惜为之投入大量资源;风险管理部门应该独立,直接向CEO汇报;要多与客户交流,对其进行风险教育,了解其风险承受能力和收益预期并使二者相匹配;自下而上地对投资组合进行风险管理,并根据市场变动及时调整风险模型和分析方式。Golub特别指出一个投资误区,风险管理不是风险规避,其目标是使风险有选择、有比例地分散化。因此即使是高风险的投资组合,通过良好的风险管理,也可以获得优异的业绩。

  经过近20年的成长,中国基金行业已建成一套较为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每一家基金公司基本上都能从董事会高度自上而下贯彻风险管理理念,通过风险控制委员会、投资决策委员会、基金投资风险及绩效评估小组、督察长、监察稽核风控部门、各业务部门直至每个业务环节和岗位,自上而下地落实风控责任。但我们也看到,许多产品对市场波动的风险不能及时反应而造成净值损失,违规事件频发暴露内控的漏洞,国内基金业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完善风险管理体制,依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