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预览
退市打响“第一枪” 价值投资理念再提升

“世界末日”没有到来,而*ST炎黄和*ST创智两家公司在深市的“末日”却如期而至,这意味着股市顽疾之一“破产公司不退市”将成为历史。与此同时,A股为之“振奋”,今日再度大涨。截至收盘,沪指大涨2.53%,深成指涨幅3.01%,两市共成交2208.3亿元。 
     持有这两只股票的投资者可能“相当受伤”。有预测显示,*ST炎黄的损失可能在80%以上,*ST创智的损失甚至在90%以上。那么投资者该如何是好呢?有业内人士认为,投资者应尽量了解这两家企业目前的生存情况,判断股票是否有重组可能,如果该股票比较优质,会有资金注入,那么可以继续持有,等待消息。如果股票重组无望,持股人应尽快退出,否则损失将更惨重。 
  
    不过,面临这种“残局”的投资者可能越来越多,因为近日掀起的ST股退市潮或才刚刚开始。深交所24日表示,将在2012年12月31日之前,全部完成剩余12家公司是否核准恢复上市的工作。这些公司的命运或将很快揭晓。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共有19家暂停上市公司,其中,17家是在2012年之前被暂停上市。从目前看,除了已公布的两只退市股之外,*ST中钨、S*ST天发、*ST武锅B保壳希望非常渺茫。其中,退市概率最大的当属*ST中钨,因其最新的重组方案在12月7日被中国证监会否决。此外,S*ST天发的股改和重组方案也被股东大会否决,*ST武锅B债转股方案二度被否。 
  
    分析认为,随着沪深两市退市“大限”临近,由于新的退市制度规定停牌公司补申请有时间限制,同时,深交所12月底前要把已暂停上市的公司处理完,考虑到有央企背景的重组方案都被否掉,已经暂停上市的公司最终退市的数量将比预期的多。 
  
    事实上,长久以来,“恶炒垃圾股”亦是股市“怪现象”之一。有投资者将ST股形容成“狡兔三窟”,“一窟”是千方百计逃避退市;“二窟”是梦想“傍大款”;“三窟”是享受被炒作的愉悦。由于一些绩差公司不断上演“起死回生”的传奇,部分投资者热衷于炒作垃圾股,这种炒作行为助长了投资者非理性理念,不利于建立良好的股市文化。 
  
    而今年退市制度方案的推出无疑让整个市场感到“振奋”。4月20日,深交所正式发布《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规则中明确了创业板退市相关规定。6月28日,沪深交易所推出主板、中小板退市制度。12月16日,沪深交易所发布退市配套规则,明确退市制度的有关细节。 
  
    毋庸置疑,退市制度的改革,强化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功能,引导投资理念更趋理性,对整个市场而言,更是长期利好。信达证券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刘景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完善退市制度方案,是推动股市与成熟市场接轨的有益尝试,明确恢复上市和退市的条件,如退市后申请重新上市无需证监会审批,体现了对市场机制的尊重。未来上市、退市和增发等还权交易所,为投资者提供良好的上市资源,培育市场化的交易秩序和制度规范,构建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完善退市制度方案,使沪深交易所可以自主淘汰垃圾股,赋予了上市公司壳资源价值,强化了优胜劣汰等资源配置功能。” 
  
    “完善退市制度方案,有利于提振市场信心。首先,完善退市制度等股市制度性重塑,靠引入辩方举证、集体诉讼等市场自律的规范化措施,让中国股市更加公开、公平、公正;其次,把沪深交易所真正变身为公司制,放置在国际竞争秩序中,接受市场筛选;再次,退市方案可以遏制对绩差股的过度炒作,让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了一定的风险。”刘景德进一步分析称。 
  
    实际上,在成熟资本市场,公司退市是一种十分普遍和正常的市场行为。资料显示,根据有关统计,美国纳斯达克每年大约有8%的公司退市,而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退市率为6%。2009年,纽约交易所新上市公司94家,退市212家。 
  
    值得一提的是,今后退市现象更趋常态化。“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成熟,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上市公司退市现象也将越来越普遍化、越来越常态化。”深圳证券交易所就退市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 
  
    但同时,目前的退市制度还有完善空间。长城证券研究总监向威达表示,一是要加强持续监管,退市制度里有四大类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财务指标,有些财务指标是很容易通过虚构交易、关连交易来回避的,所以如果不加强持续监管的话,上市公司就会回避退市;二是对上市公司的高管、大股东以及相关的中介机构要有一个问责追究制度;三是要有对中小股东的补偿制度。上市公司破产了,退市了,苦酒还要中小投资者喝下去,是极其不公平的。 
  
    “今年以来,包括退市制度在内的证券市场改革累计效应正在显现,近期市场表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目前来看,决策层对于资本市场改革的明确态度和坚定信心,改革预期继续增强进一步提高了投资者的信心,预计近期股市会有不错表现。”某证券分析师告诉本报记者。 
 

客服热线:021-38834788  400-888-5566 客服传真:021-68680676 客服邮箱:ClientService@bocim.com
版权所有: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沪ICP备05007423号-3|公安备案号31011502017023|本网站支持IPv6访问
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郑重提醒: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本网站所有资讯与说明文字仅供参考,具体信息以基金法律文件与相关公告为准。